从低价值消费品到投资收藏珍宝——普洱茶的历史演变

发表时间:2023-05-17 08:29:53 作者:普洱茶回收网 阅读数:6877

在90年代之前,普洱茶是一种低价值消费品,生产与仓储形成了明确的专业分工模式。普洱茶回收网整理发现云南和广东负责生产,为了降低库存和增加资金周转率,往往依据销售量进行生产。香港商人则以仓储为主,通过后期加工赚取利润。普洱茶的生产是一种半成品,必须经过仓储来成为最终成品。这种模式下,大家各司其职,云南和广东赚取半成品加工的利润,香港赚取仓储和后期加工的利润。


然而,在80年代中期,肇庆仓的出现打破了“大陆生产,香港仓储”的模式。肇庆仓最开始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偶然出现的,由于仓库容量不足,茶叶被放进了防空洞。这个偶然事件被香港商人认同,并得到大力支持,因为80年代香港的地价房价已经很高,大规模仓储普洱茶变得不经济,所以香港商人需要寻找新的仓库。以肇庆为代表的大陆防空洞藏茶事业开始蓬勃发展,广东不但肇庆,而且其他地方也在探索洞藏,昆明也有圆通山防空洞藏茶。在很长时间里,甚至云南产的普洱茶也要运到广东肇庆藏一段时间,然后再销往香港,从而开启了继香港仓之后的普洱茶洞藏时代。


与此同时,云南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市场方式,茶叶公司将目光投向了离香港最近的深圳特区。1988年底,云南茶叶公司在深圳设立了子公司富华茶叶公司,以富华公司制定的普洱茶品牌开发香港市场。富华公司在深圳有仓库,普洱茶在仓库里放一段时间,再运香港,这种方式深受香港茶商的欢迎。富华公司的仓库,可以算得上是深圳仓的开创者。虽然现如今深圳房价已经飞涨,但早年深圳仓为普洱茶的仓储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

进入90年代,台湾人重新发现了普洱茶的投资收藏价值,那些在销区收藏普洱茶的人开始建仓,从而推动了台湾仓、大马仓和韩国仓等地的兴起。我们可以看到,香港以外的地域仓开始是为了货物周转(中转仓库)与降低仓储成本(相比香港仓储费用极低),例如肇庆仓,后来则是为了推动投资升值。


普洱茶的投资价值推动了年份茶交易的火热,台湾人和马来西亚人成为普洱茶的新贵族,他们不仅到香港来寻找老茶,也跑到云南寻找普洱茶。但云南省公司和茶厂并没有成品仓储的传统,除了积压的滞销货物,他们提供的都是新茶。他们还需要花费精力和资金到云南来提供货源,这也是对云南省公司和茶厂的一个巨大挑战。因此,昆明的一些茶商抓住了这个机遇,一边帮助国外的茶商向厂家下单定制,一边在昆明建立仓储,存储年份茶叶,并将其卖给台湾人、马来西亚人等国外的茶商。于是,在90年代,昆明仓应运而生。


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在90年代兴起的普洱茶投资收藏,也带来了复制号级茶、印级茶以及早期七子饼茶的生产,大量的假老茶也随之面世。这些茶叶被人们视为珍宝,但却是假的,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。今天,做假老茶仍然是一门赚“白粉”的利润的生意,让人唏嘘不已。


 2003-2007年代表了普洱茶仓储大盘时代的兴起,普洱茶开始进入干仓时代。然而,直到2008年之前,市场上的普洱茶种类良莠不齐,湿仓茶销售泛滥成灾。


需要强调一下香港传统仓储茶叶中的霉变现象。香港的完善仓储过程由入仓和退仓构成。入仓即,让茶叶在密闭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快速转化。在此过程中,发霉现象常常出现,这是被容许并可以预期的,与熟茶中的渥堆发酵原理相同,需要依靠微生物来实现。在高温高湿的密封环境中,茶叶的转化是很难控制的,而会同时滋生大量的益生菌、杂菌种以及腐败菌种。我们所说的“霉变”通常指的是这些杂菌种与腐败菌种的增多。针对入仓后带有一定“霉变”的茶叶,我们需要退仓技术来清除其中的杂菌种和腐败菌种。在透气通风且温湿度降低的环境下,微生物会继续发酵转化,产生益生菌种增多,而杂菌种和腐败菌种则减少。只有将杂菌和腐败菌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,才能称之为“退仓干净”。如果杂菌和腐败菌种超出了安全范围,就会出现仓味较重、不易退干净的情况。


因此,我们对于湿仓茶的评估需要进行科学的辨析,不能轻率地全盘否定。高温高湿环境只是外在表象,如何将杂菌和腐败菌种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才是关键。如今香港的仓储技术已经得到改进,变得更加安全可控,不能仅仅将其定义为湿仓茶。即使是湿仓茶,我们也需要审慎地评估其可品用性。


对于干仓而言,则不需要退仓技术,因为其从未被置于高温高湿的仓中。干仓的主张是茶叶密封自然储存,关键是保持湿度不超过75%以下,储存湿度较低,茶叶微生物作用严重程度也比湿仓茶低,以益生菌为主,而杂菌和腐败菌较少。这就是干仓茶不带浓重“仓味”的原因。此外,长时间储存的茶叶可能有些沉闷,需要在通风透气的环境下将其“醒茶”。


为什么会出现干仓概念?因为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储存茶叶容易导致其霉变。在普洱茶价格较低的年代,消费者认为普洱茶是一种廉价商品,价廉物美即可,对其品质没有过多的追求与期望。


但在日本和法国,人们把普洱茶视为保健品。如果普洱茶无法通过安全测试,外国消费者是不会心甘情愿购买的。因此,1980年代人们对普洱茶进行了药理实验,证明其对人体具有明显的“降三高”作用。为了消除日本人对“发霉”的误解,需要研究微生物如何参与后发酵,并证明“发霉”也是健康安全的,对人体有益的。


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,普洱茶的加工和仓储已经提升到了保证食品安全和保健价值的高度。在1990年代,台湾人民开始强调普洱茶的品鉴、审美和越陈越香的价值,对普洱茶的需求量不仅需要安全健康,况且还要好喝、颜值高,越陈越香。显然,香港传统的高温高湿存储方法已经无法满足这种需求的升级。因此,自1990年代开始,人们开始考虑干仓茶的概念,并将香港传统的仓储方法诬蔑为“湿仓茶”。